中文版 | 繁体版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中心组织参加联合国地信周并成功举办分论坛

文章来源:  时间:2025-10-27

 

   

  

  第二届联合国地信周1020日至24日在浙江德清举办,应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邀请,10月23日下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牵头承办了地信周开源和可靠地理信息知识服务专题论坛,邀请国际、国内6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作了精彩报告。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黄蔚作了题为《“一张图”驱动的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报告,分享了在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背景下,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的工程需求,阐述其建设背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详细介绍目前天地图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及应用成效,结合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中国建设对一张图提出的新需求,展望了“一张图”建设支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前景。

  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主席乔治·加特纳作了题为《当代制图作为地理空间知识推动者的作用》的报告,分享了地图如何发挥语言的作用传递知识,国际制图学会在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科恩·杰森作了题为《绘制碳排放时空图,为归因和减排提供支持》的报告,分享了通过将多平台遥感数据与高频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协同整合,并应用质量保证反演模型和先进的气溶胶检索技术,生成更准确、高分辨率的日常排放描述。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级研究员陈轶群作了题为《开放源码地理空间:为可持续未来的生态系统提供动力》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全球市场趋势、空间数据的增长,以及GeoAI(地理人工智能)、Geo-LLMs(地理大语言模型)、数字孪生和实时分析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演讲生动展示了开放平台如何构建稳健的地理空间基础设施、优化政策治理模式、促进数据与技术公平获取。最终论证开源地理空间解决方案如何助力政府、产业界和社区实现科学决策,加速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进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自然保护地处正高级工程师马炜作了题为《基于GIS的自然保护区系统建设——上海案例研究》的报告,探讨了GIS在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中的应用,既涵盖常规功能,如数据格式标准化、实现快速计算和统计、丰富结果可视化等,也包括专业功能,包括识别保护缺口、检测重叠地块、提取天窗斑块、计算孤岛数量、评估破碎化程度等。并以上海自然保护地为例,演示如何运用代表性GIS软件ArcMap中的识别、擦除、相交、融合、分割等独立工具或模型工具集来实现数据采集整合、统计处理与解析评估,从而支撑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优化与系统建设目标。

  圆桌对话环节,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主席乔治·加特纳、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院长兼虚拟地理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科恩·杰森、墨尔本大学高级研究员陈轶群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马炜,围绕“‘一张图’的重要特征与内涵以及如何平衡开源与可靠”和“如何实现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向地理空间知识服务的转变”两个议题分别结合自己的报告和角度进行了讨论。

  本次大会有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及6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参加,期间举行多场分议题对话会,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可持续发展、地理空间智慧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海洋探测与蓝色经济、地球观测助力美丽地球和健康地球建设、自然资源调查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社会治理等内容开展交流探讨。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彭舒在开幕式上分享了《“两山”语境下的湖州SDGs监测与实践路径案例》,介绍了利用长时间序列时空信息对湖州市可持续发展进程监测和两山实践路径的时空解析的初步结果。(李亦慰)